怎样读教材
行知学校 胡成
读教材的前提是课标,知道编者意图。
读教材的重点是理解写作意图及文本时如何达到写作意图的。
读教材的目的是教学生读教材,应站在学生角度去思考文本读法,要思考怎样把静态的文字作品与动态的学生结合起来,让学生走进教材,让教材影响学生。
具体来说,读教材要点面结合,其流程一般为:全书-----单元 -----课文
读全书:整体把握
如九年级语文上册,选文整体构思为:诗歌鉴赏----议论性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小说阅读----议论性文本阅读----小说(名著)阅读,由此可以看出,
二、五单元为议论性文本,三、六单元为小说鉴赏。求同存异,可以前一单元单篇阅读,后一单元尝试群文阅读,节约时间、精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选文整体构思为:诗歌欣赏----小说欣赏----古代文学阅读----议论性文本(议论性散文)阅读----戏剧文学----古代文学阅读,可知九年级下册内容是对整个初中阶段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几大文学样式的终结性学习,可把其教学主线拟定为“复习、巩固、提高”。
又如写作方面:九年级上册重点训练议论文写作,第二单元“观点要明确”,第三单元“议论要言之有据”,第五单元“论证要合理”,三次写作目的各有侧重,分别对“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进行训练,写作时,就别操之过急,企图一次就把议论文写好是不可能的。第一次“论点要明确”,训练学生在醒目的位置摆出论点,并用横线画出来;第二次“议论要言之有据”,训练学生按古今中外的顺序、正反层面等方面收集论据;第三次“论证要合理”,训练学生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三次训练由易到难,逐层提升,少一次均不行,顺序切忌颠倒。
九年级下册,是对初中生写作技巧的针对性训练,依次为“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润色”“有创意的表达”,技巧逐层提升,切不可随意颠倒训练顺序。
综上所述,读全书,整体把握,整合共同信息,梳理不同知识点,便可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读单元:关注单元提示
单元提示告诉了读者本单元的内容、题材、学习目的、学习要点及方法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历更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 文章体裁
传记中得以再现。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
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
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
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学 内容
习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 目的
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
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
描写等。还可以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 学习重点、方法
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鲁迅:简洁、幽默(反语) 朱德:平实如话 茨威格:典雅优美(比喻、夸张)
第三单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
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
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
思。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 内容
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
灵,陶治情操。 目的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 方法与知识点
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
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 过关重点
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读课文:标题---正文---注释----课后探究
着眼标题,引发猜想,阅读正文验证猜想,利用注释扫除障碍,课后探究深入研究文本。
读一篇文章,文本不同,方法不拘一格,但最好带着问题阅读。下面几种方式可供参考:
1、问题式:
要写什么?【目的】
写了什么?【内容层次】
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作方法、手法鉴赏】
2、质疑式【议论文】观点对吗?论据充分吗?论证逻辑合理吗?
3、探究式【说明文】现象?内在原因?
4、悬念式【小说】为什么呢?将会怎样?
读教参:验证阅读猜想
读完教材后,一定要读教参,用以验证阅读是否太浅,甚至思路是否正确,改变固有思维结构,矫正错误理解,深挖文本内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构建新的阅读思维体系。
老师通过教参验证猜想,学生通过课后作业、考试验证猜想,因此,老师阅读教材后要做课后题目,学生更要做课后题目,从而验证对教材的把握是否正确。因此,我们明确读教材的方法,读懂教材,最终,教会学生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