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教材
行知学校 刘建
所谓正确解读教材就是要理解语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调,把握分寸尺度。以下是我对解读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读通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课文。
首先要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通读,去理解它的内容,结构,写作意图,所蕴含的哲理和所表现的情感,理解作者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其次,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解读课文,了解学生对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积累生活水平体验和课文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以便传授正确的信息,有效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思想观,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材分析要兼顾内容全面和重点突出
教材分析需要全面的视角和反复的修改补充,力求做到内容全面,角度多样。阅读课文要学会三关注:
(一)关注教材的总体趋向。在小学低年级课本抓的是字词句,但进入高年级后,教材更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课外阅读的引导、落实。这是最终实现“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总目标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读高年级课文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关注课文单元组合。关注联系,注意差异;前后照应,温故知新。这样使学生有效学习并迁移运用。
(三)关注每一篇课文的解读。在重难点突破上,我们要做到:①抓关键词句,理解它们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向它们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学会遗词造句。②抓篇章结构,揣摩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③抓文体的辨别,明确记叙性、说明性课文及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教学重点。
四、要深入解读教材
我认为深入解读教材须达到五个层次:
第一层:关注“教材包含了什么”着眼点在教材的表层内容和呈现方式。比如知识点、标题,或者书中设计的图片,问题与活动等。
第二层:主要思考“书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内容的难点何在?所谓的重点内容,从时间跨度上来说,包括一册书、一个单元、一节课以及某部分内容的重点;从内涵上来说,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内容对顺利学习其他部分起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作用。
第三层:教师要关注“教材内容应该如何组织与整合”着眼点在教材的组织顺序与结构上。首先,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组织顺序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的符合。其次,关注整合程度,内容的系统性,循序渐进性,不同时间的内容衔接性。
第四层:关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什么要求?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什么要求等问题,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领略教材的弦外之音。
第五层:思考“教材蕴含着什么”“折射出哪些数学学科教育理念?”“渗透了哪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体现?
总之,我认为正确的教材观要求师生把教科书当成活材料,而且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时还可以为达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辅助材料。我们只有正确认识教材,努力钻研教材,科学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范例和学生练习的例子,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之能力,才能把语文教学运用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