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懂教材
行知学校 倪腾潇
在教研会上提出的问题,使我幡然醒悟。今年七年级成绩出来以后,我大为震惊。之所以震惊,是因为平时在单元测试和月考半期考当中,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与二班、三班分差不大,甚至在某些时候还能超过二班、三班;但期末考试我们的平均成绩尽然比二班和三班低了七分左右。我一直在尝试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成绩突然大幅度下滑,但一直没有找到答案。直到第一周教研会后,我才明白,我在阅读和理解教材上的视角太过于狭隘了。一直以来,我认为每个单元内的知识是互相联系的,却忽视了整本教材内部的联系。期末复习当中,没有对整本书的内容串联复习,导致学生并没有将书本内的只是融会贯通,期末考试当中成绩突然下滑。鉴于此项原因,在会上提出阅读教材的思考后,我产生了如下想法,若有不足,还请各位批评补充。
一、阅读教材要关注整体性。教材的编纂并不是随意而为,是经过编者团队反复思虑后的结果。所以我们在阅读教材的时候,要注意关注教材的整体性。课与课的联系,单元与单元的联系,上册与下册的联系,学段与学段的联系都是必须考虑的。所以前提就是必须对《课程标准》烂熟于胸,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标准,在阅读的时候带来的思考就是有的放矢,而非天马行空。这对于我们读好教材有利,且能在阅读的时候参考标准去对下一步的教学做准备。
二、阅读教材要关注特异性。单元内的文章似乎都具有相似性,用我们教研时常说的就是他们属于类文。但阅读时,一定不能一以概之。编者精心编写了如此相似的文章,我们既要求同,也要存异。切忌自以为是,当读懂单元内某一课后,就以其他文章也是如此的心态去阅读。看到共性后,还要找到文章的差异性。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的文体是新闻,都可以用找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的方式去了解文章内容。但是五课又分别属于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几种不同的新闻体裁。在这种基础上我们一定要关注各课之间的特异性,只有教师关注到了这种特异性并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才能辨析一单元内不同课文带来的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阅读教材要关注身份性。作为一名教师,时刻不能忘记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我们对教材所作的一切解读,基础都是我们希望将那些内容传递给学生。所以在阅读和思考的时候,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最精华的;最能传递知识的;最能体现民族精神的;最合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用最合适的方式教给学生。让他们不仅成才,而且要成人。
关于研读教材,这仅仅是一点点见解和思考,并不意味着我的观点已经成型。在这条路上我仍然是一名保持谦卑心态的“小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