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简章


联系我们
六盘水市钟山区行知学校 
详细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冶金北路117号(水钢八冶)
联系邮箱:283772701@qq.com
联系电话:15186267929(胡老师)
您现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教研成果展示

日期:2023/3/24 点击:567

怎样研读教材

------- 初中《道德与法治》阅读

行知学校 郭才鸟

教材研读应从多维度、全方位地出发,即站位有“高度”、思维有“深度”、落脚有“精度”和理论有“厚度”,将教材读通读透、用好用对。

一、站位有高度:一方面,教材作为国家事权,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如《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的诸多表述皆出自《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纲要》系统性地阐述了创新发展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阶段目标和战略任务部署等,为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权威的解读。另一方面,由于教材编写、修订和审核程序复杂且严苛,教材更新换代的速度往往赶不上时代变迁和政策更迭的步伐。如今年“两会”,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同时原有的单行法和民法总则将被废止,这是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但八上教材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关于民事违法行为的内容及教材设置的情境没有及时更新,因此有必要将《民法典》的最新规定融入教材,增强教材的时效性。党和国家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指导,如《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初中生系统化、科学化开展法治教育提供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开展学段衔接、整体一贯的德育工作提出指导意见。所以要将最新精神理念融入教材解读、使用的各个环节,贯彻立德树人的责任使命。

二、思维有深度:首先,读懂教材的内容逻辑,明确教材“讲什么”。一般来说,教材内容之间存在着总分、因果、并列和递进等逻辑关系。从宏观逻辑上看,八下教材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第一单元总述宪法的作用,是整册教材的逻辑起点,第二、第三单元分别从公民和国家的角度叙述宪法的作用,与第一单元遥相呼应,三个单元之间呈现“一拖二”的总分关系,第四单元则是整册教材的逻辑升华,与前三单元是递进的逻辑关系。又如九上教材的编写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轴设置单元主题,四个单元间呈现并列的逻辑关系。当然也可用同样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课与课之间、正文的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理顺整套教材的逻辑关系。第二,读懂教材的呈现逻辑,明确教材“怎么讲”。整套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一是经验导入,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设置情境或活动导入;二是聚焦主题,正文部分深入浅出地陈述观点;三是揭示矛盾、深入分析,设置“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生成知识;四是行为引导,在价值澄清的基础上实现知行转化;最后以“拓展空间”结束,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体现了“基于生活—反思生活—回归生活”的认知建构路径。第三,读懂教材栏目的功能逻辑,明确教材“如何用”。根据教材栏目的功能,可划分为主要栏目,如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其余的则为辅助栏目。其中“探究与分享”是教材的主活动板块,其功能在于让学生能够在较复杂的情境中探究问题,生成结论,而“拓展空间”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当然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通过“沿用、拓展、改编、整合、创造”等方式,灵活多样地运用和开发教材相关栏目。

三、落脚有精度:以学情分析展现教材活力,教材面向的主体受众是广大学生,只有精准分析学情,教材解读才能精准落地。一方面,精准分析学情有助于确定用教材教学的起点,实现“以学定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国家统编教材面向的是起点不一的学生群体,如何使全国通用的教材适用于差异化的学生个体,实现教材的统一性向教学的针对性转化,是解读教材必须化解的矛盾。另一方面,精准分析学情有助于了解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实现“顺学而教”,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应将教材内容与初中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紧密联系,避免道德与法治课沦为枯燥的政策宣讲和意识形态灌输,以此彰显教材的活力和生命力。学情分析是解读教材的第三个维度,以精准的学情分析展现教材的活力。第一,精准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以此为依据界定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制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个性化教学目标。如结合九上教材第三课第二框“参与民主生活”的内容进行学情分析。从生活经验来看,初中生缺少参与民主生活的直接经验;从知识储备看,学生在八下已经学习过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政治制度,但对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渠道了解不多。据此,通过找准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教材的内容目标之间的差距,将教学落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在课堂上避免教材和教学两张皮的尴尬境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二,站在初中生的视角审视和使用教材,分析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兴趣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如九上教材第三课第一框“生活在新型的民主国家”,学生可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国家的民主模式有什么区别的问题很感兴趣,但教材并没有谈及这个问题。因此,可从学生的兴趣需求入手,直面学生生活中的疑点难点和认知冲突,找准教学的最佳切入点,通过问题思辨,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的民主模式进行对比,彰显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澄清观念、拓宽视野、深化认识。第三,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突破教材的编排逻辑,重构和整合教材,灵活变通运用教材。适当地调整和重组是为了协调教材的学科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不一致的矛盾。如八下教材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可突破框和目之间的边界,在授课时将“认识公平”与“坚守公平”、“正义的力量”与“守护正义”组合在一起,使公平和正义各成一条完整的逻辑主线。知识重组后, 打通了教材脉络,解决了教材相关知识分割、零散的弊端,帮助学生建构更加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理论有厚度: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统整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的综合性课程,其教材内容涵盖心理学、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具有丰富的学理内涵。第一,读通悟透,科学性地解读教材文本,把课讲“对”。教材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应翻阅大学相关专业教材深入理解透彻其内涵,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如果对教材中涉及的专业概念和理论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听课犹如雾里看花,对教材也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多部法律法规、条例和司法解释,八下教材作为法治教育专册,涉及诸多法律术语,可借助《法学概论》《宪法学》等教材悟透相关专业术语。第二,寻根溯源,系统性地解读教材文本,把课讲“实”。初中教材以结论性观点居多,而缺少具体、详实的学理阐释,即只讲“是什么”,却不讲或少讲“为什么”。必须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应借助相关原著把握教材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知根知底。可借助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原著深入理解和阐释八上教材第一课“我与社会”,在讲课中做到持之有据。第三,拓展延伸,超越性地解读教材文本,把课讲“深”。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由此,不应仅仅是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还应成为教材能动的创作者。在对教材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基础上,可从纵深处挖掘教材内容,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和补充教材内容。这样,教材的解析既有深入解析,又有适度延伸,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教材,形成意蕴丰富的教学内容体系。总而言之,要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筑牢专业理论之基,不断推动教学常新常学,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综上所述,研读教材,综合运用“四维度”解读教材,将静态的教材文本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养成、价值培育与生命成长,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实现《道德与法治》教材立德树人的终极价值追求。

上一篇: 教研成果展示
下一篇: 教研成果展示
baidu |
 
Copyright (C) 2018 六盘水市钟山区行知学校 All Rights Reserved.
详细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冶金北路117号(水钢八冶)
联系邮箱:283772701@qq.com
联系电话: 15186267929(胡老师)